少年儿童五大健康问题:现状与应对策略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2-23】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季成叶教授指出,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面临着五大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孩子们的身体发育,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家长和社会应予以高度关注和重视。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五大健康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1. 营养不良与肥胖的“双峰现象”
在中小学生中,营养不良和肥胖问题同时并存,这一现象被专家称为“双峰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儿童营养不良问题相对集中在西部地区,但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如北京,6至18岁的中小学生中,营养不良的孩子也占到6%至7%。
造成这部分青少年营养不良的原因不同于西部地区的热量、蛋白质摄入不足,而是由于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以及为了追求模特身材而过度节食等行为。
与营养不良相比,更严重的问题是肥胖。近年来,肥胖儿的增长速度惊人,北京的中小学生中肥胖儿比例已达到约15%,这一数字比前些年翻了一倍。遏制青少年肥胖已是刻不容缓。肥胖不仅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发育,还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儿童肥胖往往会延续至成年期,而成年肥胖则会增加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这些疾病已经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和家庭需要共同努力。学校可以增加体育课程的时间和强度,鼓励学生参与课外运动;家庭则要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此外,家长应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不要盲目追求所谓的“瘦美”,而是注重身体健康。
2. 近视问题日益严重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中小学生中的近视患病率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日本。在城市中,近视率居高不下,甚至还在继续增长,而在农村地区,近视率也明显上升。课业负担过重、用眼时间过长是导致青少年近视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每天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尤其是阅读、写字等活动,会使眼睛疲劳,进而导致视力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近视的发生年龄正在提前。过去,防止近视的重点通常放在9岁以后,但现在,家长和学校应在孩子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就开始防范近视。具体措施包括减少孩子的用眼时间,尤其是在家中看电视、打游戏机、看光盘等活动。
家长应鼓励孩子多进行户外活动,每天至少保证两小时以上的户外运动,因为阳光照射有助于预防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家长还应注意孩子的用眼卫生,如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确保充足的照明条件,定期检查视力等。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青少年近视的发生率,保护他们的视力健康。
3. 龋齿问题不容忽视
尽管我国中小学生的龋齿发病率与世界水平相比并不算高,但存在的问题是,许多孩子有了蛀牙后不及时修补。有些孩子小小年纪恒牙就坏掉,这对他们的口腔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乳牙虽然最终会被恒牙替换,但如果乳牙过早脱落或损坏,会影响恒牙的正常萌出和排列,从而导致一系列口腔问题。
因此,家长应重视孩子的口腔健康,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刷牙习惯,使用含氟牙膏,定期带孩子去看牙医。对于已经出现的龋齿,应及时进行治疗和修补,即使是乳牙也不应忽视。
此外,家长还可以通过调整孩子的饮食结构来预防龋齿,例如减少糖果、饮料等含糖食品的摄入,增加富含钙质的食物如牛奶、豆腐等,以增强牙齿的抗龋能力。
4. 贫血问题与饮食习惯
贫血问题在我国中小学生中也较为普遍,特别是大城市的孩子。这种贫血并不是由缺乏食物造成的,而是与饮食习惯和营养知识缺乏有关。例如,有的家长可能不知道,炒菜时使用铁锅可以在无形中给孩子增加很多铁元素。再如,在吃饭前喝橙汁、吃西红柿可以促进铁的吸收;而饭后喝茶则不利于铁的吸收。
此外,牛奶、鸡蛋中虽含有铁,但很难被人体吸收,而瘦肉、猪肝中的铁质则容易吸收。了解了这些知识,纠正贫血就变得相对简单。
为了预防和改善贫血问题,家长应注重孩子的饮食均衡,确保摄入足够的铁、维生素C和其他微量元素。可以通过多样化的饮食结构来满足孩子的营养需求,如每周安排几次红肉、鱼类、豆类等富含铁的食物。同时,家长还应学习一些基本的营养知识,帮助孩子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避免偏食、挑食等问题。
5. 心理卫生问题凸显
目前,在中小学生中存在过度害羞、胆小、有暴力倾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表现突出,特别是在面临升学、就业、早恋等压力时。专家预计,今后一段时间,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还将呈上升趋势。因此,社会、老师和家长应对这一问题充分关注。
心理卫生问题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还可能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同时,家长也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遇到问题时,家长不应简单地批评指责,而是要耐心引导,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例如,媒体可以多宣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减少负面信息对孩子的影响;社区可以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
少年儿童的健康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政策制定、教育普及、医疗保障等多个方面入手,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茁壮成长,迎接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