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大心细 制胜宝典
【作者:李教员,编号2116 更新时间:2014-12-22】高中阶段是一个比较特别的阶段,很多学生开始注意到自己的价值和自己跟别人的差别,尤其是开始了对异性的关注。这时候许多学生往往会把一些很小很小的事情小题大做,生怕自己的某一个行为引起别人的反感,心里面却又总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于是经常陷入到“我是否要这样做?"的矛盾之中。这种冲突的心里反应到数学的学习中来,往往是心太细而胆不够,拿到一张试卷,首先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自己不行,肯定做不出,或者会做也做不对。
我常常会碰到这样的学生,他们问我:”李老师,我平时考试成绩都不错啊,怎么一到了大考就不行了呢。而且总会碰到一些在考场上看都看不明白,可刚一交卷就想起来了。“我说:”你把你的作业拿给我看看,我来给你分析分析。“学生说:”你布置的作业我都做了啊!“我也只能苦笑了。我布置作业,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承受能力,尤其是中等偏下的学生,不可能每个人都能适合我布置的作业啊。其实仔细想想,我们做老师的也有错,因为我们很难做到因材施教。而学生确实存在差异。学生把作业拿来了,我一看,跟我猜测的一样,学生是听话的好学生,可是这种听话也害苦了他们。因为我的课堂作业往往对拔高型试题不作要求,只是每次劝劝学生们尽量尝试着去做一做。而学生呢,反正学习任务就重,既然老师不做要求,干脆就不做。最后的结果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还可以,但每每遇到新题型,新情境就不行了。再次敬告各位想考好学校的学生,如果你觉得自己不笨,你就有义务尝试着去做一做练习册里那些探究性发散性开放性试题。不要总是以为自己不行,也不要总是觉得花很长时间去做一道探究题没有意义。其实你不知道的是,做一道难题,你必须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大多数时候你可能把整个高中学过的知识点考点都想了一遍还是没有思路,可是这个尝试的过程却无形中让你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复习了一遍。
数学有它自己的特点,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公式定理一定要理解,学会自己推到,这个太重要了。反观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大多数题目都跟公式定理的直接推导和翻译有关。公式定理就是我们取得高分的保障,这就跟英语的词汇一样,词汇量不大,英语成绩肯定好不了。数学也一样,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储备是不可或缺的。不要养成要用的时候再去查看的习惯,我建议大家高一一入校就买一本《高中基础知识大全》之类的工具书。书中简洁明了的介绍了高中所有的公式定理,以及它们的简单应用。高一必须强记,因为这时候要大家完全靠理解也是不现实的,因为高中的数学知识往往联系比较紧密,比方说函数可以跟不等式结合考,也可以跟数列结合考,还可以跟立体几何结合考,所以希望大家养成回头复习的习惯。上完必修一,过半个月你在花几个小时看看,到了必修二上完,你再把必修一必修二一起复习复习,如此循环往复,等到选修2——3修完,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你直接上考场也没问题。
接下来建议大家多记忆一些题型,尤其是经典题型,高考考了这么些年,不要以为年年都有新花样,其实换汤不换药,数学这门学科的发展比你想象中慢得多,我们现在学的大多数知识都是几百年前甚至几千你前的东西,近一百多年来的新知识寥寥无几。从这个角度来说,数学成绩的提高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学英语的方法解决。这一点呢,高一高二的学生适当借鉴,关键还是放在做探索型试题,开发自己的数学发散思维上,而高三的学生中中下水平的学生则完全可以将其作为自己的获得数学高分的秘诀。
许多学生养成了不会做就放弃的习惯,在这特别提醒一下,尤其是高三的学生,不管你会不会做,把先关的公式摆出来,然后套进去,大题的第一问往往不会有问题的。至于第二问,在第一问的基础上,再把题干中的条件应用起来,套一套,做到哪里是哪里,老师阅卷是按步骤给分的,尤其是倒数一二题,你稍微对了,老师往往都会给分。至于第三问,算不出答案没关系,尽自己努力,把得出的代数式推导到自己不会为止,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货。
最后,由于现在高一老师赶进度,许多学生跟不上,建议高一新生们多做做题,多见一些新题型。不要怕做错,做着做着你就会明白的,其实你并不笨,只是突然碰到那么多公式定理不知道要怎么去用,再就是,你越是不用,越难记熟。